- 山西省造银圆
有“表里山河”之称的山西,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省份。到清代时,山西对全国金融影响力最大的是它的票号,各地的汇兑乃至于官方的解饷都仰其办理。而各地银两平法及习用成色不同所造成的差别,是汇兑的主要收益来源,在晋商影响下,山西省惯用银锭,没有设局的必要。因此山西的宣统元宝“二角”小洋的由来。
山西省唯一的龙银--宣统元宝一钱四分四厘
在存世的龙银中,有一种币面标示“山西省造宣统元宝”的一钱四分四厘小洋,是唯一标明由山西省制造的银圆。由于山西并未设有近代机器造币厂,即便后来阎锡山扩充太原兵工厂,顺搭生产铜元,也是民国时期的事了。此币工艺粗糙且背面英文为“MANCHUIAN”(东三省),因此一般都认为系民间所造。
当对此币稍加观察,即可发现其与东三省“二角”小洋极为相似,连背面英文也有“FIRST YEAR OF HSUAN TUNG.MANCHUIAN PROVINCE”及“MANCHUIAN PROVINCE.1 MACE AND4.4 CANDAREENS”的不同版本,明显仿自东三省小洋,但未见可信的考证。早期的钱谱尚语带保留,如蒋仲川着民国28年6月上海出版的《中国金银镍币图说》上记载“此币不知由何处铸造,尚待考查也”,施嘉干编印的《中国近代铸币汇考》则是“出处待证”。其他一些钱刊书籍也不予收录或将其列人私造,总而言之,连“待考”两个字都免了。
1917年(民国6年)在上海出版的英文版《亚洲文会北华分会年刊》中,载有罗斯《中华民国钱币》一文,这篇专论民国时期钱币的文章,却收录了这枚宣统年号的小银币,而且说明了纳入的原委。
罗斯是这样记载的:“我被告知,在革命后不久,山西都督即核准在太原府生产这些小银币。革命后山西宣布独立,领头者自任都督,上台后却发现省府公库一无所有,在竭力收集银铜后于太原府兵工厂生产了上述银币。使用宣统年号的原因是让群众误以为是已经流通多年的银币,因而不会对其产生怀疑。在中国,新钱币发行时都会被怀疑……有一位省府官员向我保证,这枚被质疑的钱币是山西巡抚在宣统二年时委托天津所制.但我认为这是对天津造币厂的诽谤!”《克劳斯世界硬币目录》(Krauses World Coins)即根据此文,将此币收录在山西省部分,即认同此币系军阀在1913年左右制作的。
罗斯文中的太原府兵工厂即山西机器局,开办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是山西最早的近代机器工厂和近代兵工厂。光绪二十年甲午败战后中国丧失了制海权,沿海兵工厂极易受外敌攻击,清政府决定把军火工业的重心移向内陆,山西机器局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筹办的。开办时占地38亩,初期以修理枪械为主,兼造大刀、戈矛,后来逐渐制造步枪。民国3年7月改称山西陆军修械所,民国7年山西督军兼省长阎锡山为厚植实力,扩建厂房增设铜元局后方开始制造铜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