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白银最通行的铸造形式是“铤”,这是根据它的形状称呼的。我国古代习惯将长而且端直的东西称为“挺”,譬如木用“梃”、竹用“筳”。金银称作“铤”,单从字面上我们就能够判断出,它的形状是既长又直。
唐代最著名的银铤,是1956年12月在西安市唐大明宫遗址出土的四块杨国忠等人进献唐玄宗的银铤,重量都是五十两,其中一块正面的文字为“专知诸道铸钱使兵部侍郎兼御史中丞臣杨国忠进”,背面是“天宝十载正月日税山银一铤五十两整”。
从铭文中可以知道,这枚银铤来源于地方政府征收的税山银,属于地方向朝廷解缴的国库银,最后由杨国忠进献给了唐玄宗。
白银在这里起到的作用只是把赋税钱物折换成白银作为财富进献给皇帝,主要是为了便于携带运输,发挥的仅仅是支付手段和储存手段的作用,还不具备流通的职能,因此还不能算是完整意义上的货币。